2023年度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申报指南已发布(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2020)

近日,从省科技厅获悉,2023年度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已发布。农业农村领域涉及4个专项,各专项名称为:利用高通量分子选择等技术培育绿色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及产业化、主要粮食作物高性能耕种收关键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小麦营养基因组学解析及功能食品创制与产业化、预制菜绿色加工关键技术与智能装备研发及产业化。

专项简介、研究内容及考核指标详见通知。

专项18:利用高通量分子选择等技术培育绿色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及产业化

专项简介:该专项围绕我省小麦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开展攻关,攻克小麦育种关键技术,培育制作优质面条且具有绿色高产特性的小麦新品种,并进行产业化开发,引领我省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我省小麦的生产效益和面制品的市场竞争力。

研究内容:针对小麦品种选育的关键问题,开展小麦主要性状关键基因挖掘,并开发相应的分子标记;采用高通量分子标记精准选择、表型精准鉴定、单倍体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的育种技术体系,创制氮磷利用、抗病、产量、品质等性状表现突出的优异新材料;培育适宜制作优质面条,并具有绿色高产特性的小麦新品种;研发集成品种配套生产及加工技术,与省内优势种子企业、龙头食品加工企业深度合作进行产业化开发和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挖掘小麦氮磷高效利用基因或位点2个以上、抗条锈病基因2个,并开发相应的分子标记3个以上;创制优质强筋氮磷高效利用新材料2份以上,抗条锈病兼抗白粉病或赤霉病新材料2份以上;培育适宜制作优质面条的绿色高产小麦新品种2个,氮、磷利用效率指数分别达到1.3和1.1以上,抗条锈病兼抗白粉病或赤霉病,产量水平达800公斤/亩以上,品质优于《中国好粮油》优质面条标准;在河南省小麦主产区建立符合上述特性要求的品种繁种及示范基地,原粮生产基地达到500万亩以上,并开发出优质面条产品;获植物新品种权2项、发明专利2件。

专项19:主要粮食作物高性能耕种收关键装备研发及产业化

专项简介:该专项针对当前我省乃至全国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装备存在的耕整地碎土率差、平整度低,播种质量差、种肥同步与播深控制难,收获损失率高、含杂率高、玉米籽粒收获破损高等技术难题,以及关键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的现状,开展主要粮食作物高性能耕种收关键作业机具研发和产业化,实现耕种收农机装备作业质量高于国家标准,推进河南省农机装备产业技术升级。通过专项的实施,促进我省农机产业和农业产业快速发展,提升农机自主品牌在世界的竞争力;推进我省农机企业技术研发与生产实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解放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我省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研究内容:开展土壤类型(砂质土、黏质土、壤土)对整地特性的影响规律的研究分析,建立耕整地部件的数字化模型,研发土壤耕耙、深松、碎土平地等联合整地关键技术及部件,突破秸秆粉碎匀混、耕深调控等电液控制技术,研发智能化耕整与秸秆处理作业装备。开展高速排种机理研究,解决高速排种作业中种子充种效果差、携种质量低、投种稳定性差等问题,重点研制高速作业条件下小麦精量排种、种沟镇压调控、玉米单粒高精度排种、种床整理、种肥同步与播深一致智能调控等关键技术及部件。基于少免耕精播播量、堵漏状态、着床位置等难题,突破电驱高速精量排种、区段播种、下压力与播深主动调节、种位精准施肥和调理剂施用等智能控制技术,研发种、肥、一体化施用智能装备。开展作物籽粒、茎秆(杂质)、机构之间的互作机制研究,探究机构不同作用形式(碾压、揉搓)对作物籽粒与茎秆(杂质)的脱附机理,突破研制宽幅收获割台与脱粒清选、作业参数智能调控单元等关键技术及部件,创制大喂入量轮式小麦、玉米智能化收获装备;围绕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高性能耕种收需求,开展宜机化农业生产技术研究。筛选评价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适宜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品种、轮作栽培模式、宜机化田块参数等农业生产技术,构建丰产增效农业生产技术与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

考核指标:研发耕种收机具关键部件10种以上,获得发明专利7项以上,制定技术标准和作业规程6~8项。研制驱动耙(立式旋耕机)1种,作业幅宽≥3m,关键部件寿命≥0.8万亩。研发立式旋耕联合整地机1种,碎土率≥90%、平整度≤3.5cm。 研制具有整地作业功能的气力集排式小麦高速精量条播机1种,作业速度≥12km/h;开发电驱高速精量排种器及排种智能监测技术和装置,研发玉米免耕高速精量播种机,作业速度≥10km/h。研发切纵轴流大喂入量、高效低损、智能化谷物联合收获机1种,喂入量≥12kg/s,小麦收获损失率<1.2%。研制玉米高效、低损、智能化脱粒装置1种,籽粒破碎率<5%。研发单纵轴流履带式谷物联合收获机1种,喂入量≥8kg/s,小麦收获损失率<1.2%,玉米籽粒破碎率<5%。研发可实现过桥反转操控的玉米不对行茎穗兼收机割台,研制穗茎兼收茎秆切碎柔丝装置、打捆装置,在现有机型机构优化的基础上,创制玉米穗茎兼收机1种。收获茎秆揉搓加工为丝状,长度<1.5cm,秸秆收获损失率<10%。玉米总损失率<3.5%、籽粒破碎率<0.8%。收获效率≥10亩/小时。耕种收作业质量指标优于国家标准和作业规范要求,作业效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0%以上;形成河南省小麦、玉米轮作高效低损机械化生产模式2套,在主产区建立机械化示范点2个以上,技术支持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粮食生产机械化面积10万亩以上。研发农机产品推广应用数量每个机型或品种不低于30台以上,新产品年产能100台以上。

专项20:小麦营养基因组学解析及功能食品创制与产业化

专项简介:针对我省主粮小麦对人体营养与健康的循证证据不足、全生命周期中重点人群的营养需求和代谢模式不清晰,功能性食品原料严重依赖进口、现有产品的安全性、功能性、精准量化无法保障等问题,项目以小麦为原料,基于营养基因组学发掘功能因子,研究开发不同生理时期人群的特定主食营养配方,实现对目标人群的精准量化。同时构建小麦全价高值化利用与功能性食品产业链体系。开发增强人体体质、防止疾病、恢复健康、调节身体节律和延缓衰老的食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多元化的健康食品消费需求,推动河南省资源大省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强省。

研究内容:以小麦为主料,针对特定的人群(婴幼儿、妊娠期和产后哺乳期妇女、青少年学生、老年人),研究不同品种小麦淀粉、蛋白、麦胚、麸皮对机体基因组的影响,获取小麦营养组分与健康的基因组循证数据库;构建精准的不同人群糖脂深度学习-生理预测模型,阐明糖脂代谢同营养素之间的关联机制;基于合成生物学、食品组学等开发天然食品添加剂小麦抗冻蛋白、微生物发酵法后生素保鲜剂;基于大分子相容性、食品感知组学对小麦淀粉、蛋白、麸皮等生物改性,进行食品结构设计与功能精准调控;研究麦胚无细胞合成蛋白或麦胚干细胞发酵清蛋白代替进口乳清蛋白,麸皮生物修饰代替进口多糖等;实现对目标人群的精准量化,建立小麦功能食品标准化制造体系,在周口农高区产业化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不同生命周期人群对小麦营养需求和代谢模式智能化评价模型 2套以上,建立小麦营养组分与健康的基因组循证数据库1套;完成小麦源营养素或功效评价7项以上,开发小麦源功能食品原料5种以上,选育小麦生物转化的自主知识产权菌种3株以上,创制以小麦为主的多源性新配料10种以上,开发五类特定人群的功能性食品10种以上,制(修)订技术标准或技术规程4个以上,实现产能10000吨,新建或改建功能食品生产线示范2条。

专项21:预制菜绿色加工关键技术与智能装备研发及产业化

专项简介:预制菜在生产中由于经过加工、贮藏和运输等多个环节,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品质、营养、新鲜度,使得消费者的接受度降低。目前,预制菜生产正向着安全化、营养化、多元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该专项深挖预制菜工业化转换过程中风味与品质的保持机制,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自动化装备保障预制菜的风味及其营养,构建风味保真的高效加工技术,研发畜禽预制菜精细化和高值化加工技术,建设河南地方菜工业化标准化技术体系,研发预制菜工业化加工配套的自动化装备,建设高效加工的预制菜产业化生产线并进行示范,提升我省预制菜的国内外竞争力和影响力,为我省食品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阐明预制菜工业化加工品质衰减与保真机制,建立预制菜加工品质控制关键技术体系。研发预制菜标准化卤制、数字化火候控制技术,研发畜禽预制菜精细化和高值化加工技术,构建预制菜立体自动化加工与智能分装技术体系,搭建预制菜安全保障综合控制技术体系。研发预制菜工业化加工高效冷冻智能装备、数字化卤制与保鲜等配套设施与装备。挖掘河南省地方菜资源,建立特色地方菜工业化加工技术及规范标准化体系。

考核指标:研发预制菜品质控制与保障关键技术体系3-5套;制定技术规程或标准5-10项;构建预制菜风味数据库1-2个;建成预制菜立体加工车间2-3个,创建畜禽预制菜精细化及高值化加工示范生产线2-3条,研制预制菜高效冷冻智能装备2-3台套,开发数字化卤制与自动分装等加工智能装备2-3台套,生产的畜禽高值化预制菜产品通过省重点单品认定。围绕地方预制菜产业发展制定2-3个省级地方标准,为地方菜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制定2-3项发展规划。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件以上,开发新产品15个以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