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代码≠只能打造简单应用的玩具,但它会完全取代“纯代码”吗?

代码一词是计算机领域诞生的,在普罗大众看来这是一个比较高大上的词汇,不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代码的认识也是越来越深,在市场上出现了“低代码”这个概念,并且这个概念在发达国家很受环境,逐渐进入中国。

首先“低代码(Low Code)”和“无代码(No Code)”是一个市场营销的词汇,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技术词汇,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低代码和无代码的理解差异如此之大。

低代码≠只能打造简单应用的玩具,但它会完全取代“纯代码”吗?

Gartner对aPssS所下的定义是:“这是基于PaaS(平台即服务)的一种解决方案,支持应用程序在云端的开发、部署和运行,提供软件开发中的基础工具给用户,包括数据对象、权限管理、用户界面等。”

低代码在资本与市场的驱动下,带给很多企业意想不到的价值,尤其是一些刚刚兴起的中小型公司,不过和很多新事物一样,低代码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很多人认为低代码就是降低了程序员的入门门槛,使得很多非专业的人也能成为开发人员,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

低代码≠只能打造简单应用的玩具,但它会完全取代“纯代码”吗?

在了解低代码的时候,很多人会把这个词和“无代码”相关联。这两个词汇有着不同的技术路径,低代码是表单驱动的Airtable模式,无代码是模型化的OutSystems模式,两种模式所对应的目标场景和客户都是不一样的。

是不是掌握了低代码之后,开发者的门槛就降低了呢?其实不然,与其说是“人人都是开发者”,不如说:“人人都是Excel的使用者”。外行的人在进行编写的时候,会根据自己的习惯,自己动手形成一套轻逻辑应用,而并非根据客户来进行代码的编写。

当然在发达国家,低代码的风头很盛,应用的深度也在不断加深,像是Airtable和Smartsheet这些公司已经能够慢慢的抢夺微软和Google庞大的文档协同市场。而国内的的低代码还处于萌芽阶段,暂时还很难与大公司,大企业抢夺市场。

低代码≠只能打造简单应用的玩具,但它会完全取代“纯代码”吗?

低代码的出现是企业不想写代码就能开发应用的想法的体现,最早出现于1982年James Martin的著作《没有程序员参与的应用开发》,在三十九年之后,这个预测成为了行业共识。

不过即使低代码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不过在专业人士和主流市场中,低代码与无代码还只是“玩具”而非“工具”,人们还无法完全认可这个概念。不过在云原生技术的出现,以Salesforce的Force.com为代表的aPaaS逐渐被市场认可,跨域了“玩具”这概念,向工具改变。

低代码≠只能打造简单应用的玩具,但它会完全取代“纯代码”吗?

新版低代码的发展趋势是向着采取元数据模型的方式,提供一种可视化创建应用的环境,能够生成模型层及特定域的表达方式(Domain-Specific Representation),再通过平台去解释并直接执行应用。

这样发展趋势出现的结果有好有坏,好的一面是能够不依赖于运行的开发平台,能够提供源代码并支持以源代码级的灵活度进行修改。坏的一面是这样的做法违背了信息技术治理的本质,会出现无法预测的错误。

低代码在发达国家发展的势头很盛,最典型的就是美国和日本,一些专家认为所有的系统都会低代码化,甚至是SAP和Oracle这样的软件巨头。

低代码≠只能打造简单应用的玩具,但它会完全取代“纯代码”吗?

在国内低代码市场也在兴起,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市场体量庞大,不过传统纯代码企业对于低代码的打压严重,他们追求垄断,我国的低代码市场的繁荣需要不断学习其他国家优秀的经验,打磨产品,增加产品力,争取能够在国际市场和发达国家有一战之力,不至于在将来被这些发达国家在这个技术上卡脖子。

有很多人会问,是否有一天低代码能完全取代代码?其实,新事物的产生的前进而曲折的,新事物被人接受,到广泛使用是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而旧事物也不会马上就退出历史的舞台,距离它的结束也需要一个周期,因此在未来的市场上会出现低代码和纯代码并存的一个时期,让市场来选择究竟哪个更能够适应市场。

低代码≠只能打造简单应用的玩具,但它会完全取代“纯代码”吗?

科技与生活息息相关,新科技的出现能够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而生活需求的增加也能够刺激科技的进步,希望我们的科技能够逐渐繁荣,我们的生活也能够越来越富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