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罗煜:科研工作者的成就感,在领悟一个道理的瞬间爆棚(罗煜个人资料简介)

人物 - 罗煜:科研工作者的成就感,在领悟一个道理的瞬间爆棚(罗煜个人资料简介)

导语

人物 - 罗煜:科研工作者的成就感,在领悟一个道理的瞬间爆棚(罗煜个人资料简介)

罗煜,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联合培养金融学专业博士,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副教授,副系主任,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国际货币研究所、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等智库的研究员。

研究领域为货币银行学、金融发展、普惠金融。主要讲授的课程是货币金融学、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等。学术成果发表于《经济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等核心刊物,曾获 “孙冶方金融创新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第一财经“2017中国青年经济学家奖” ,“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等。

罗煜目前还是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的研究员。


中国金融科技理性“代言”人

2017年,罗煜应邀在美国的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做了一次关于“中国互联网金融”主题的演讲。

“那是一个有100多年历史的礼堂,很大,当天的听众不仅有学校的师生,还有附近的居民。”罗煜说,在演讲中,他穿插了几张在国内拍摄到的图片,水果摊、乞丐甚至寺庙的募集善款的箱子前都放了付款二维码的牌子,图片所暗示的场景是我们几乎每个人都熟悉的——扫码支付。这样司空见惯的场景到了海的那一边的安娜堡小镇就变成了人们脸上啧啧称奇的神情,听众们对这些好奇已久,在互动环节中,他们迫不及待地问罗煜,中国人是不是不用支票的?中国人是不是信用卡的拥有率也不高的?中国人会不会直接跳过支票和信用卡的时代直接到了数字金融时代?

在赴美之前,罗煜曾就演讲的主题为邀请方提供了三个方向,“一个是关于‘一带一路’投资的,一个是关于‘中国银行体系发展问题’的,最后一个是关于‘中国互联网金融’。其实最后一个话题我当时只有一些案例分享,但对方一听就很明确地告诉我,就选这个。”

作为较早关注普惠金融和数字金融的学者之一,罗煜这两年总是会为中国的数字金融“代言”。像这样的公开演讲或者是学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中国的数字金融现状是他经常要回答的问题。如果时间回到2013年,回到他作为第一译者翻译《微型金融经济学》(B. Armendáriz & J. Morduch)那本书的时候,他还会为写满了孟加拉、拉美、印尼的微型金融故事而没有提到中国的任何案例而遗憾,只好在写中文版序言的时候自己将中国的现状补充进去,与两位原作者一同完成了整本书的序言。“那时候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刚刚兴起,我们也习惯性地用仰望的视角去看待外国的金融实践成就。”

中国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就在国际范围获得了一个金融领域一定的领先地位,这应该是国人引以为傲的地方。但科研工作者的求是和严谨又让他会在“热闹”之余多一层思考。罗煜坦言,首先国内的金融科技发展态势确实引领世界,但“我们需要辩证地去理解在数字金融方面自己的‘领先’”,例如美国的金融科技也很发达,只不过更多的是被应用在了证券市场,如证券交易大数据分析、量化投资和智能投顾。我国是随着像阿里、腾讯这样的企业壮大之后都开始产品和技术输出外加注意用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进行软性输出,才会吸引来自不同国籍和文化背景的人的好奇心;其次还应该注意,任何事物都不会只有正面没有反面,作为互联网金融的最重要基础的大数据,从最初到延续至今都还存在游走于法律法规边缘的采集方式,在充分享受数字时代便利的同时,我们每一个人也都随着每一次扫码变得越来越“透明”,“甚至还有一种说法是,中国人愿意牺牲一部分隐私来换取便利和优惠,这是很值得警惕的”。

“如果在监管层面能够把完备的征信系统建立起来,完善金融的基础设施,通过公民的房产、行政执法记录、金融违约记录这些硬性的数据可以就一个人的诚信做出判断,不需要那么多软性的数据。”罗煜说,事实上我们很需要对数据划清边界,对公民个人的软性数据做出保护。据他介绍,在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人们不愿意接受扫码支付,有的甚至连APP都不愿意下载,就是出于对个人隐私保护的非常强烈的意识。欧盟议会于2016年4月通过了《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改变了公司存储与管理个人数据的方式,旨在保护欧盟公民免受隐私与数据泄露的风险,和重构欧盟内各组织对于隐私与数据的处理和保护方式。可喜的是,“我国全国人大也将个人信息保护列入立法规划议程”。

“我更适合学校这片土壤”

熟悉罗煜的人都知道,他曾经有过两年的工商银行工作的经历。从攻读博士学位开始,他就相当于又回到了人民大学,从此走上了研究和教学之路。

见识过缤纷世界而又能重回宁静,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选择。“我觉得自己更合适学校,也更喜欢研究。” 除了简历上那些被简明概括的奖项,讲台上的罗煜是非常用心的老师。

2015年,人民大学的财金学院准备开设互联网金融的课程,罗煜是第一位专业老师。在教课的过程中,由于之前没有太多可参考的学术著作,也没有教授过这门课程的老师,他只好主动多去接触阿里、腾讯公司的数字金融案例,每年都去实地调研,每年也都争取同国外的学者和院校有所交流,有了一些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再去传授给学生。他给学生划定了作业的方向,鼓励他们努力提升研究能力,每一学期的课程作业都会汇编成册。在2018年,他和另外两位老师一起把他们师生共同完成的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非法集资案例进行了梳理并编辑出版,书中将10种常见的非法渠道加以归纳和分析,不仅可以作为业界研究的素材,还可以对金融消费者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去年春节前我收到了一封来信,是河南的一个农民写来的,信中写了他作为投资人是如何被某已被查封的P2P网贷平台坑害的过程,也表达了他并不懂如何甄别非法集资的困惑。看到这封信之后我就寄了这本书给他,后来他又回信给我说,通过这本书还是学到了一些辨别方法,以后会擦亮眼睛。”

人物 - 罗煜:科研工作者的成就感,在领悟一个道理的瞬间爆棚(罗煜个人资料简介)

互联网金融中的非法集资 典型案例解析 罗煜 宋科 邱志刚等著

这种回馈大概会带给科研工作者成就感吧,罗煜说,做研究的人,最有成就感的时刻是那些终于想明白一个道理的瞬间,“也许别人还不认为你已经搞明白了,但自己觉得通透无比,再落到纸上,那一时刻经历的寂寞和纠结都可以一笔勾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