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产运作过程到底该怎么控制才能有效运转?看看大公司的做法

企业生产运作过程到底该怎么控制才能有效运转?看看大公司的做法

资料简介

生产运作过程控制程序

内容预览

1. 目的

确保产品生产在受控状态下完成,确保产品要求的符合性达到顾客要求。

2. 范围

适用于自原物料投产到成品入库前的制作阶段。

3. 职责

生产部是本公司生产过程控制的归口管理部门。

4. 工作程序

4.1 生产计划的控制

4.1.1 生产部经理接到营销部下发的“产品销售计划”后,应及时编制“生产计划”,并组织各车间主管讨论,合理安排生产任务,制订、执行“生产任务安排及跟踪表”。

注:“生产计划”、“生产任务安排及跟踪表”的制订和执行,必须结合产品库存数量、生产节拍,力求切实可行。

4.1.2 生产部各车间主管,应根据经生产部经理审批的“生产任务安排及跟踪表”中所确定的内容安排生产。

4.1.3 由生产部经理负责,对“生产任务安排及跟踪表”中确定的生产进度进行跟踪,对生产进度脱节的现象,必须随时召集相应的车间主管和相关人员作必要的协调,尽可能确保预定计划的实施。

4.1.4 按“生产任务安排及跟踪表”中所确定的产品加工结束后,生产部经理应根据完成情况,在“生产计划”中进行记录;对未能按时完成的项目,应予以调整和执行。

4.1.5生产计划所确定的产品开始投产后,若销售情况发生任何变化,营销部应及时书面通知生产部,以便调整生产计划。

4.1.6 对关于生产计划执行的所有记录,包括生产计划、生产任务安排及跟踪表,及其他统计表等,由生产部进行收集后,按月归档保存备查存档。

4.2加工过程控制

4.2.1 作业准备验证

操作者在开始作业以前,或作业过程中产品/过程变更时,应由车间负责人监督,进行岗位点检(即作业准备验证),内容如下:

4.2.1.1由车间负责人确认操作人员资格。

4.2.1.2 保证在需要时能及时得到如下过程控制的主要文件:

——产品图样、控制计划;

——作业指导书(相关工艺文件、相应的加工作业指导书、检验文件等);

——相关技术标准和其他必备文件。

4.2.1.3 车间负责人根据以前的过程能力调查,验证准备采用的设备是否满足加工要求。

4.2.1.4 必须的检测器具是否齐全。

4.2.1.5 工装/夹具、模具的选用、安装是否正确。

4.2.1.6 产品(压铸)首件检验是否合格,或确认可以批量生产的数据是否能够接受。

注:对于各加工工序在现场检查工序作业准备验证时,应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执行展开工作。对机加工工序,首检产品合格,即视为“作业准备验证”通过;对特殊工序,加工工艺参数调试合格后,并经检验员签字确认,即视为“作业准备验证”通过;并作好记录。如晚班生产在没有检验员跟班的情况下,当班的班组长代行检验员职责,对产品的要求符合性全权负责;当顾客有其他要求时,按其要求执行。

4.2.2 加工工序的质量控制

4.2.2.1普通加工工序的质量监控:

A. 开机前由操作者进行生产调试(必要时由车间负责人调试);调试完毕后,由操作者且对前3件产品进行自检,合格后方可批量生产,且通知检验员。检验员对前3件产品进行首检确认,3件产品均合格并作记录,取一件留样后,用合适的识别方法作好标识并至当班结束。车间班组长对操作者自检的正确性负责;检验员对操作者的首检和留样的正确性负责。

B. 批量生产开始后,按相应产品的“控制计划”中规定的频率,由操作者定期自检,检验员定期巡检并作记录。

由车间主管负责对生产过程(特别是关键过程)进行分析和监控(根据控制图等),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C. 操作者自检、定期自检和检验员首检、定期巡检均应按“控制计划”和“工艺要求”作书面记录,填制“加工工序检验记录”。

:晚班生产在没有检验员跟班的情况下,当班的班组长代行检验员职责,对产品的要求符合性全权负责。

4.2.2.2特殊工序的质量监控

A. 开机前,必须由车间负责人进行生产调试;调试完毕,自己确认无误(至少确认三个连续生产的产品)再经检验员首检签字确认后,方可批量生产;

B. 批量生产开始后,检验员必须对相应的加工工艺参数进行确认监控并作记录;加工工艺参数符合规定要求,即视所加工产品的要求符合性合格。

注:晚班生产在没有检验员跟班的情况下,当班的班组长代行检验员职责,对产品的要求符合性全权负责。

4.2.2.3 对具体的加工工序,当其“控制计划”、“作业指导书”规定采用统计技术进行控制时,操作者必须掌握。

4.2.2.4本工序加工完毕,由检验员检验并在流程卡上签章后,产品方可转序或入库。

4.2.2.5 所有工序加工结束,产品经最终检验员检验合格,填“最终产品检验记录”,发放“合格证”后,方可按规定进行包装。

4.2.2.6检验员在作好相关标识后,方可通知仓管员入库包装、出厂。

4.2.2.7 批量生产过程中,产品、作业内容、技术要求、操作者,设备等变更时,均必须执行作业准备验证(首检或工艺确认)流程。

4.2.2.8 设备、工装/夹具、模具按相应程序进行控制。

4.2.2.9若顾客对生产零件指定“外观项目”,必须在评价区有适当的照明及备有相应的标准样件,应对标准样件进行定期检测,确保其原有状态。“外观项目”的检验人员必须有相应资格且视力良好(矫正视力达1.0以上)。

4.2.3 加工过程中的不合格品控制

4.2.3.1对机加工工序:

A 如果首件发现任何不合格品,应进行记录并作“×”标识;且必须重新执行首检程序,直到前3件产品均合格为止。

B批量生产开始后,操作者自检、定期自检和检验员首检、定期巡检一旦发现不合格品,应立即停产,并在检验记录上作“×”标识,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在未查找出原因并解决前,不得继续生产。

4.2.3.2对特殊工序:

任何情况下,一旦发现加工工艺参数不符合要求,即视为所加工的产品为嫌疑不合格,应立即进行评估验证产品的质量状态,确认事实存在不合格时应立即停产,并追溯此前的工艺参数改变状态下的嫌疑不合格批次。针对本司目前特殊工序(浇注工序)的工艺参数是定机台设定的,浇注排产时应该尽量保证某模具定机台生产,确实一套模具可能需要安排在不同机台生产时,针对不同机台应该制定出不同的工艺参数标准。

4.2.4 过程更改的控制

4.2.4.1计划外的任何生产任务变更、作业内容变更等,须经生产部经理批准后,方可执行。

4.2.4.2预计将要引起产品尺寸、外观改变的任何过程重大变更,如模具维修、增加模温设施等重大的工艺变更,生产部负责人应通知技术部、品管部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工艺验证;如涉及文件的更改,还得及时修正相应的文件(如控制计划、作业指导书、浇注参数工艺卡等)。如更进一步,顾客有要求时,还得重新准备提交PPAP资料。

4.2.4.3应保存过程更改后的有关记录,如实施日期等。

4.2.5 过程异常的控制

­­ 4.2.5.1操作者/车间负责人一旦发现过程异常,特别是关键过程异常,如过程能力不足、加工工艺参数失准等,技术员/车间负责人应立即召集相关人员分析整改;必要时,报生产部经理/技术部经理处理。

4.2.5.2 对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任何异常情况,公司相关部门必须无条件配合生产部相关人员处理,确保尽快恢复正常生产。

4.2.5.3 偶发事故,如劳动力短缺、停电、关键设备故障等发生时,生产部各车间应组织有关人员按“紧急应变计划”实施相应的紧急应变措施,确保以上情况发生时能按顾客要求准时供货。

4.2.6 生产环境控制

4.2.6.1 车间的物品摆放、防护应按“车间管理制度”执行。

4.2.6.2 保持车间道路通畅、清洁、照明设施明亮,标识、路线明显,设备清洁。

4.2.6.3 零部件整齐摆放在规定区域的工位器具或工作台上,确保其加工面不被损坏。

4.2.6.4 零件在搬运过程中应做到轻拿轻放,防止磕碰拉毛、严禁倾倒装卸工件,确保产品外观质量。

4.2.6.5 生产过程中,合格品和不合格品,用不同颜色的器具,分类堆放和标识。

4.2.7 特殊过程的控制

本公司的产品生产过程里面的浇注工序定义为特殊过程,除按本程序4.2.1至4.2.6条款进行控制外,还应:

4.2.7.1由技术部对各生产工序进行技术确认后确定相应的工艺参数,形成工艺文件并发放车间加工现场使用;

4.2.7.2 操作者必须按规定的工艺参数作业;操作者和检验员均应按要求对相应的工艺进行验证并作记录;

4.2.7.3 操作者必须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4.2.7.4 对所采用的加工设备进行确认,确保其处于完好状态。

5. 质量记录

5.1 生产计划表

5.2 生产进度跟踪表

5.3 工序检验记录

5.4 最终产品检验记录

5.5 生产任务单

5.6 特殊工序工艺参数监控记录

企业生产运作过程到底该怎么控制才能有效运转?看看大公司的做法

资料获取

文件名:B13 7.501 生产运作过程控制程序—-未完部分,可获取原文件阅读!

【资料下载方式】

方法①:关注同名公众号《体系管理》,发送(资料名称)下载!

方法②:本文摘自t.zsxq.com/uJEiim2,加入搜索文件名查阅原文!

【体系管理】专注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体系知识的分享!分享内容:企业内外部培训教材PPT、管理体系制度文件、表单模板案例、内部审核技巧、外部审核准备迎审技巧、管理体系建设实战案例、注册审核员考试资料、内部审核员培养教程、质量/安全/精益生产制造行业书籍电子书;GB/GBT/HB/DB/QB/GJB/法律法规分享及解读、ISO9001/ISO14001/ISO45001/IATF16949/ISO13485/ISO27001/ISO17025/ISO22000/VDA系列/CQI系列/体系管理知识及培训教材分享!!!

【免责声明】本文摘自网络(t.zsxq.com/uJEiim2),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私信联系删除,谢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