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别把科研人员逼成会计(科研人员知乎)

锐评别把科研人员逼成会计(科研人员知乎)

锐评别把科研人员逼成会计(科研人员知乎)

“要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在5月30日上午召开的“科技三会”上,当习近平总书记讲到这里时,台下的科技人员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既包含着科技人员对中央领导如此“了解民情”的由衷称赞,也反映出他们对改革完善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的热切期盼。

任何创新活动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持。近些年来,国家财政对科研的经费支持逐年稳步上升,但在经费增多的同时,由于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管理的相关制度规章不合理,确实出现了“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的种种怪现象。

比如,由于科研项目经费预算过细过死,“买醋的钱不能打酱油”的现象并不鲜见;由于到财务报销时必须与预算“无缝对接”,把许多科研人员特别是项目负责人逼成了会计。科研人员本来应该把创造性的精力全扑在研究上,但现在则必须充分“发挥想象力”,对未来几年科研活动的每一项支出精打细算:买多少根试管、用多少盒试剂……

比如,在科技投入中,仪器设备购置费比例相对较高,但劳务经费比例过低,有些项目负责人为调动项目参与人员的积极性,不得不“张冠李戴”,想方设法从设备购置等科目中“调剂”出一部分经费用于劳务支出,甚至出现做假账、弄假票的现象,不仅有损自尊,而且损害了规定的严肃性。

再比如,由于财务报销严格“参公管理”,差一点都不能报,加上经费审计过分苛刻,每到报账时,项目负责人只好发动学生,与数年前申报项目时的经费预算一一“对表”,对不上的就想办法“嫁接”,生怕过不了报销关。如此种种,既浪费了广大科研人员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又消耗了他们的创新热情,把经费与人的创新活动的关系颠倒了。

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相关管理部门在制定规章制度时,把科技创新这一复杂的智力创造活动等同于一般的建设项目,没有真正按科研的自身规律办事。

首先,科技创新是高级脑力劳动,最关键、最核心的因素是人,而不是仪器设备。如果离开了有创造力的人,再先进的仪器设备也是毫无用处的废铜烂铁,因此科研经费支出不应只考虑仪器设备,却把人的因素放在靠后的位置。其次,科技创新属于智力探险,具有极大的不可预见性和不确定性,许多时候走哪条路、怎么走都不清楚,很难提前几年把做多少试验、用多少试管、试剂“计划”得一清二楚,经费使用应该留有一定的灵活空间。再次,不同类别的科研项目有自己的特殊性,理论推演、野外考察、实验室研究、技术开发……都有各自的特点,在经费安排和使用上不宜一刀切,应分类考量、区别对待。

科研经费的问题非一日之寒,解决起来也需要整体推进。6月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措施,更大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做出了明确部署,就“简化中央财政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大幅提高人员费比例”“差旅会议管理不简单比照机关和公务员”等明确了具体的改革办法。有关部门理应认真落实中央精神和部署,尽快出台相关细则。同时,广大科研人员也该洁身自好、照章办事,把好钢用在刀刃上,防止出现违规挪用、套用科研经费的不良现象。

只有上下同心、良性互动,中国科技的创新环境才会变得更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