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原创性基础科研大有可为 支持尖端科研也是企业对社会尽责的表现

每经记者:可杨 每经编辑:陈俊杰

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原创性基础科研大有可为 支持尖端科研也是企业对社会尽责的表现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原始创新不可预估、很难计划,基础研究中的‘冷门’和‘热门’也是动态变化的。真正的原始创新肯定是最聪明、最大胆、最有原创性的人做出来的。因此‘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最大的特色就是‘选人不选项目’。”在介绍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科学委员会主席施一公说道。

10月30日,“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揭晓第二期获资助名单,来自13个城市28家机构的46位杰出科学家,成为新一期“新基石研究员”,在他们当中,有10位“80后”,最年轻的仅有38岁。2023年1月,已有58位杰出科学家成为首期“新基石研究员”。

施一公在接受包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内的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如果从诺贝尔奖的角度来看,我国科学家中只有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而我们储备在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项目有限,这一点和其他的一些国家差距比较大,“也就是说我们可能应用领域做的不错了,但是在基础研究领域‘从0到1’的原始创新方面方面还大有可为”。

“选人不选项目”是新基石项目的最大特色,施一公表示,这并不是说不看候选人申请阶段的项目,而是说一旦选中人之后,不执着于对他所研究的项目进行中期评估、最终评估,更看重他在被资助5年甚至10年期间,能做出什么样的“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

“只要世界领先,能够在人类未达之境做出一定的成绩,我们就认为它是非常优秀的。我们认为,在中国,聚焦原始创新、鼓励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是特别值得支持的。‘新基石研究员项目’中,两期共104位研究员的自由探索,一定能在基础研究的最前沿不断突破,为中国科学的长远发展奠定新的基石。”施一公表示。

施一公在接受采访时进一步谈到,基础研究是一个国家的科技基石,诺贝尔奖奖励的都是最原创的科学研究突破,“诺奖肯定不能完全代表甚至说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科技现状和水平,我们也不要太迷信诺奖,但它毕竟有123年的历史,每一个诺奖都在本领域有重大影响”。总体而言,我们现在还需要把基础打得更厚实一点,”

据介绍,“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是一项聚焦原始创新、鼓励自由探索、公益属性的新型基础研究资助项目。2022年,腾讯公司宣布10年内出资100亿元人民币,长期稳定地支持一批杰出科学家潜心基础研究、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

施一公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发展为世界带来了很多的奇迹,非常了不起。同时,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的经费投入越来越高,各种支持方案也在陆续出台,更好地鼓励科技创新的氛围正在形成。

社会力量支持科技创新的力量也在加强。施一公表示,科研创新的成果惠及全人类,任何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很多企业都会有这样的责任感,一个企业对社会尽责的反映,不只是赈灾、扶贫、捐赠基础教育,也包含支持尖端科学研究。

每日经济新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