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社区)“两委”“一肩挑”人员跟踪评估专项调研报告(村社区一肩挑方案)

一、主要做法

一是听取汇报看履职。与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年度抓党建述职评议相结合,采取座谈汇报的方式,听取“一肩挑”人员工作汇报,重点听取对建强组织、带好队伍、服务群众、乡村治理、产业发展、脱贫增收和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分析研判工作方向是否明确、工作措施是否有力、工作成效是否明显。

二是实地调研看成绩。在听取汇报、初步了解的情况下,调研工作组组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及各站所负责人实地查看各村(社区)党建引领作用发挥程度、脱贫成果巩固成效、乡村治理效能、产业发展现状、集体经济发展效益等实际情况,要求以实干服众,用实绩说话,了解工作成绩是否突出。

三是开展访谈看风评。调研工作组奔赴各村(社区)开展个别访谈,参照文件要求和访谈提纲,访谈党员群众代表、重点人群、“两委干部”、“三员合一”人员、驻村工作队员等,重点调查“一肩挑”人员是否发挥领头作用、是否主动担当作为、是否合理统筹安排工作、是否有效解决困难问题,了解党员、干部、群众对“一肩挑”人员的评价和满意度。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权力更加集中,加大权力制衡难度。村级监督本身处于权力监督的“末端”,“一肩挑”模式普遍推广后,村支书担任两个及以上村级“一把手”的职务,出现“一家独大”的现象,村级民生监督员容易受“一肩挑”人员权力和地位的震慑,很难做到真实地对其进行监督,会出现决策失误、一言堂等问题。究其根源,是“一肩挑”模式在赋予支书权力的同时,并未同步形成权力监督机制,“扬长”的同时未能“避短”。

二是事务更加集中,增加村级工作强度。“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条线”,基层事务本就千头万绪,支书主任“一肩挑”后,支书的党建职责和主任的行政职责合二为一,“一肩挑”人员的工作任务直接翻一倍,加剧了工作压力,增加了工作强度。究其根源,在于村(社区)工作力量薄弱,人与事不平衡、不匹配,人少事多,“一肩挑”人员手下没有足够的“兵”可以用。

三是领导更加集中,降低基层减负效度。村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具有相对独立性,是村民自主、自治权力的象征。“一肩挑”后,村支书要无条件贯彻落实上级党委的指令,很容易就将上级党委政府的指令转化为村委会的行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上级决策的落实,提高工作效率,但层层对上负责,对下施压的领导体制,难免会滋生一定程度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与基层减负的导向背道而驰。究其根源,在于“一肩挑”人员的权力和地位而限制了村委会的自治功能。

三、下步打算及对策

一是健全权力制约监督体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加强对村干部尤其是“一肩挑”人员的监督,上级监督和村级监督双管齐下。探索解除村级民生监督员与“一肩挑”人员利益联结机制的有效方式,促使民生监督员敢言敢怒,敢于较真碰硬,及时指出“一肩挑”人员的不足之处。上级监督要将“触角”伸到村级,对党务、村务、财务等事项进行常态长效的监督,确保“一肩挑”人员无违规违纪的可乘之机。

二是壮大村级工作队伍,为“一肩挑”人员减压赋能。注重引才育才,从待遇、机遇、平台等方面着手,增添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引导能人返乡,大学生留乡,专业人才下乡,致富带头人助乡,使乡村人才源泉不断涌流,助推乡村迸发生机活力,增添发展动力。扎实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不断壮大社区工作者队伍,结合实际挖掘专职网格员,补齐配强村级工作力量。在各方面条件成熟稳定后,将社区工作者的认定范围由城市社区干部扩展到乡村干部,逐步提高村干部待遇水平,确保村级工作队伍稳定。

三是坚决抵制纠治“四风”,优化基层政治生态“一肩挑”人员要以坚决服从上级党委政府领导为前提,自觉抵制形式主义,严禁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的行为。始终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依法扩大民众权力,把察民情、听民声、顺民意作为“两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代表群众意志的村民自治组织的权威,使“一肩挑”人员服从于组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