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区创新打造街头党建驿站推出“三维立体”治理新方法

城关区创新打造街头党建驿站推出“三维立体”治理新方法城关区创新打造街头党建驿站推出“三维立体”治理新方法城关区创新打造街头党建驿站推出“三维立体”治理新方法城关区创新打造街头党建驿站推出“三维立体”治理新方法

基层治理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干部。一直以来,城关区着力做强社区、做实系统、做活治理,初步构建起条块结合、共建共享、区域统筹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从充实人员、优化机制、建强阵地等多方面着手,凝聚起强大的组织力行动力战斗力,全面实行干部驻守工作,做实用好“社工委”机制,创新打造街头党建驿站,探索推行干部驻守、“社工委”建设、党建驿站服务的“三维立体”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取得新成效。

发挥驻守优势 充实工作力量

去年12月,城关区印发《机关干部常态化驻守社区(村)工作实施方案》,全区数千名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遂于当月到街道报到。随后,兰州市坚持“两高两精两集中”,系统推动市直部门(单位)机关干部常态化驻守社区工作,以期推动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今年1月,家住平凉路省委大教梁住宅小区的水元博,首次以市级驻守干部身份来到大教梁社区,自此他不再是社区工作的旁观者,而是一名参与者、策划者、工作者,同时担任该社区驻守工作组副组长。3月5日,记者在该社区见到了水元博,他说:“按照驻守工作要求,我们既要‘工作在单位、服务在社区、奉献双岗位’,还要严格实行‘双报到’制度。”说话间水元博拿出手机向记者介绍起来,驻守干部每个月至少要到社区报到、驻守5天,每一次都要在“小兰帮办”小程序上打卡,同时将驻守工作进行拍照、描述、上传,按照工作量和难易程度,获得不同的积分。

“驻守干部向社区报到后,不仅增加了社区人员力量,也帮助社区盘活更多资源。”大教梁社区党委书记朱啓铭说,在社区疫情防控中,驻守干部积极配合,入户摸排、站岗值守、出入登记;春节前后,走访慰问老党员、退役军人、困难群众,除了自己捐物资,还多方联系募捐物资;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在雷锋日,驻守干部们开展巡河和义诊、联合小学给日间照料中心老人表演节目……

“驻守干部们两头跑、两头兼顾,加班加点已成常态。”对水元博而言也不例外,他说:“驻守干部来到社区后,首先要明确的就是角色的转换,我总在思考社区需要我们干什么,我们能为社区干什么?”

近段时间,城关区加大化解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的进度,水元博所居住的省委大教梁住宅小区也面临这个问题,这项工作也成了大教梁社区驻守干部们的首要工作。2月28日开始,大教梁社区市直部门驻守干部第一组针对市税务局核税后的居民信息,前往民安大厦和山字石税务部门协助居民整理办理不动产的相关资料,同时为方便驻守干部开展此项工作,市委政研室刘主任协调了办公场所。

“小区有很多高龄老人,我们就帮着他们整理申报资料,并往返于居民家和办理部门,用这种‘帮代办’的形式,让驻守干部多跑路,让居民群众少跑腿!”水元博说,这项工作还在加快推进中。

截至目前,城关区有2293名机关干部按照“就近优先、统筹安排、全域覆盖”原则,每周驻守社区(村)2天时间,积极开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基层体制机制优化行动等5项重点任务,基层一线力量更加充实,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发挥更加充分。实践证明,加强基层基础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体化的有力保障。只有强化街道社区人员配备,充分运用好机关干部常态化驻守社区等机制,着力充实基层力量,才能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统筹协调和堡垒聚合作用,推动基层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强化共建共治 盘活工作资源

2021年8月以来,城关区所有社区建立“社工委”,聚焦实现“党工委引领、社会化共建、社区化共治、邻里式共享”治理目标,以社区党组织委员为常设委员、以辖区单位代表以及有影响力、有号召力的居民代表为轮值委员,持续做实用好“社工委”机制,推行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无缝对接的为民办事工作模式和“社区 N”为民项目多渠道认领模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社工委”建设运行体系,盘活了辖区各方资源,初步构建起“人人都起来负责”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丫头,这个购物优惠券怎么领啊?”“小陈,你帮我看看天气预报在哪!”“我这有个本子,你帮奶奶画一下操作的步骤,我回家后还可照着练习练习。”80多岁张凤英老人满头华发,却也精神抖擞,她正和另外三位姐妹一起在甘家巷社区参加老年人智能手机培训班,这培训班每周都有,她也每周都来,用她自己的话说:“年纪大了,学得慢忘得快,我得勤来!”

甘家巷“社工委”成立以来,一直关心关爱辖区独居老年人、困难儿童等困难特殊群体,社区采取党建引领社区服务的“项目化”运作方式,打造了“老爸老妈的智趣时代”“圆梦特殊儿童”等特色服务项目,还发动辖区共建单位组建 “甘甘”老年人智能手机应用培训志愿服务队、“甘甘”圆梦特殊儿童志愿服务队等志愿队伍,努力把各种贴心帮助送到老人心上,把暖心服务送到孩子身边。

由于兰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师资有限,孩子鲜有机会获得贴合他们需求的课外辅导。为此,甘家巷“社工委”发布“微心愿”征集公告,统筹调动各方资源,为聋哑盲学生开设个性化课外教学项目,招募省歌剧院老师为眼盲学生开设声乐、乐器课程,招募涵璞书法工作室老师为聋哑学生开设硬笔、毛笔书法课程,联系西部创客等单位筹措教学场地,还向“社工委”成员单位、省市共建单位筹措100余册盲文书籍放在社区图书室,这里也成为了该校学生们在课余时间最喜欢来的地方。

“我们小区有块空地,约200平方米,能不能重新改造一下,让它更实用?”前段时间,南城巷公安局家属院居民向甘家巷“社工委”发出求助后,“社工委”便将此议题作为社区办实事项目向辖区单位发出邀请,共建单位城关供电分公司第一时间认领项目,并拟定打造“甘味小院”休闲小广场。“我们开了两次协商议事会,就墙面设计、健身器材更换、消防通道预留等达成共识。尤其是设计图纸出来后,居民们都很欢喜,就等着项目竣工呢!”采访中,甘家巷“社工委”主任黄娇高兴地说。

甘家巷“社工委”仅是城关区154个“社工委”的缩影,目前该区“社工委”共吸纳委员2232名,每名委员链接若干单位商户楼院,先后征集意见建议952条,建立为民项目866个,已解决完成810个。

创新服务载体 建强工作阵地

近年来,走在兰州街头,总能看到“党建驿站”“便民驿站”这些字样,这些驿站的面积虽然不大,但里面却放置了居民应急所需的雨伞、药品、充电器、桌椅以及热水、热饭的微波炉等,吸引了居民群众关注,尤其是辖区内老年人、学生和户外工作人员,都是这里的“常客”。

“这里就好像是我们的‘家’,平时在户外干活,不管是夏秋还是冬春季节,累了困了渴了,想找个地儿歇歇、喝口热水,我们都会来这里歇歇脚。”城关区环卫工作中心保洁员李玉花对这个“家”赞不绝口,她所说的这个“家”,就是酒泉路街道设立在杨家园的“党建驿站”。

为进一步解决服务居民“最后一公里”问题,酒泉路街道结合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核心,以提升“党建集结号”品牌内涵为抓手,开拓思路打造“家门口、街巷口”的“党建驿站”,让饱含党建温度的“小空间”蕴藏“大能量”,搭建起爱心传递、便民服务的桥梁。

“驿站建成后,每天陆陆续续都有居民走进驿站,咨询政策、休息看报、寄存物品、家政咨询、老年餐代办、党史学习广播、电子图书借阅、便民药箱……随着走进驿站的居民越来越多,志愿者征集的居民需求也越来越广,简到提供一杯温水,难到化解纠纷矛盾,这些诉求社区志愿者都全部登记了下来,现在的‘党建驿站’不再是单纯的便民服务点,更是社区居民家门口的‘温馨港湾’。”在采访中,酒泉路街道党建办主任马樱珊告诉记者,这座驿站也成了家长们接学生放学的临时落脚点。

居民杨静就是受益者之一,她的儿子今年7岁,就读于畅家巷小学新华分校,由于学校门前的巷道比较窄,为了给排队放学的孩子们流出通道,家长们只能站在巷道两边的台阶上。“党建驿站”距离学校不过几十米,不少家长选择在驿站内等孩子放学。杨静告诉记者:“尤其是家里老人帮忙接孩子的时候,担心人多老人站的时间长了身体吃不消,就叮嘱其在驿站里等候,也就十几分钟,很方便的!”

最近几年,城关区坚持以街头“小站点”汇聚城市“大服务”,按照“驿站有便民服务、街面有党建引领”工作思路,先后创新打造了186个“党建驿站”,里面放置日常便民服务设施,由街道社区党员、辖区单位党员、“双报到”党员、退役军人党员和党员志愿者等组成驿站服务团队,吸引2800余名党员参与驿站服务工作,形成了“甘甘加油站”“周至驿站”“爱心驿站”“和合之家”等一批服务功能多元化、服务载体多样化、服务阵地温馨化的街头“党建驿站”,提供各类日常便民服务,真正把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触角延伸到了街头巷尾,强化了为民服务实效、走实了群众路线、提高了基层管理服务水平。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杨晟途 文/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