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L1“找朋友”、双抗KN046“搭台子”——创业13年,康宁杰瑞董事长徐霆的商业化蓝图

每经记者:陈星

PD-L1“找朋友”、双抗KN046“搭台子”——创业13年,康宁杰瑞董事长徐霆的商业化蓝图

相关公司康宁杰瑞制药(9966,HK)

核心竞争力:已构建出多个具有较高壁垒的技术平台,包括国内较为稀缺的基于Fc的异二聚体双特异性抗体研发平台CRIB、基于独有糖基化偶联的多种创新双抗衍生平台等,可利用这些自主技术平台持续丰富产品管线

机构眼中的公司: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双抗领域龙头企业;科研实力雄厚,高价值产品管线亮眼;核心产品上市稳步推进

所属概念:创新药研发

PD-L1“找朋友”、双抗KN046“搭台子”——创业13年,康宁杰瑞董事长徐霆的商业化蓝图

回国创业的初衷是做血友病药物,后做出30多个生物类似药并卖掉20多个——创业前几年,康宁杰瑞制药(9966,HK)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徐霆都在为做创新药物“打底子”“筹里子”。

创业13年,徐霆等来了“收获期”。去年11月,全国暨全球首个皮下注射PD-L1抑制剂KN035获批上市,这是康宁杰瑞首个商业化产品。被徐霆寄予厚望的双抗药物KN046已经在中国、美国及澳大利亚进行20余项涵盖10多类肿瘤疾病的临床研究,即将在今年申报上市。

在外界看来,康宁杰瑞迎来了无商业收入的转折点。但在实现盈利之前,科学家如何做生意?这是徐霆面前的一道坎。

PD-L1“找朋友”、双抗KN046“搭台子”——创业13年,康宁杰瑞董事长徐霆的商业化蓝图

图片来源:康宁杰瑞制药供图

卖掉20多个类似药

“烧”出几个创新药

2021年11月24日,康宁杰瑞终于收到了等待已久的恩沃利单抗注射液(KN035 商品名:恩维达®)获批上市的消息。作为我国暨全球首个皮下注射PD-L1抑制剂,恩沃利单抗同样是康宁杰瑞成立以来的首个商业化产品。

包括恩沃利单抗在内,目前国内共有12款PD-1/PD-L1上市,其中包括6款国产PD-1、2款国产PD-L1(康宁杰瑞的恩沃利单抗和基石药业的舒格利单抗)、2款进口PD-1和2款进口PD-L1(罗氏的阿替利珠单抗和阿斯利康的度伐利尤单抗)。处于申请上市阶段的有6款,包括兆科药业的首克注利单抗、科伦药业的泰特利单抗及恒瑞医药的阿得贝利单抗。处于临床一、二、三期的药物分别有60款、44款和17款,从上市和申报数据来看,国产PD-(L)1进入密集收获期。

尽管赛道不具有独占性,但在康宁杰瑞创始人、董事长徐霆眼中,恩沃利单抗仍然具有皮下注射给药的优势。“眼下已经上市的PD-1/PD-L1药物均需要静脉滴注给药,在患者依从性和便利性方面有限制。随着诊断、治疗手段进步,许多肿瘤不再是绝对的致命性疾病,许多肿瘤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的预后管理。他们需要在进行治疗的同时维持正常生活,对于这些患者而言,30秒内就可以完成的皮下注射将比数小时的静脉滴注更具优势。”徐霆说道。

差异化的研发思路是徐霆这样的初代创新药企业掌舵者的关注焦点。这基于他们在海外先进制药工业工作多年的经验,也是出于对“初代创新药成果大部分是‘好摘的果子’”这一现状的警惕。

如徐霆所说:“放到几年前,一家创新药公司没有PD-1管线根本融不到钱,造成大家一窝蜂去做、资本一窝蜂去投,最后形成了今天的PD-1内卷。”出于这种夕惕若厉的危机感,徐霆最终决定要让康宁杰瑞的每个药物都打上“康宁杰瑞”的标签,正如他所言:“不能让外界一眼看到这个药就知道是康宁杰瑞做的,我们就不做。”

PD-L1“找朋友”、双抗KN046“搭台子”——创业13年,康宁杰瑞董事长徐霆的商业化蓝图

图片来源:康宁杰瑞制药供图

但在做差异化的新药之前,徐霆和康宁杰瑞同样经历了“如何活下去”的难题。只有先活下去,才有做真正创新药的底气。

时间回到2008年,已经先后在Archemix、Serono和Biogen担任过首席研究员和课题负责人等职务的徐霆回国,而“临门一脚”促使他回国的是一部纪录片。这部纪录片记录了在当时所有国外血液制品被禁止进口的背景下,国内血友病患者无药可用、面临截肢的残酷现实。在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血友病患者所需的重组人凝血因子VIII生产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国内患者却面临一旦禁止进口就无药可用的窘境。

适逢部分欧美先进药物尤其是单抗重磅药物专利已经或即将到期,生物类似药迎来研发红利期;国内,以浦东中关村及苏州工业园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园展现出一幅新图景。于是,徐霆决定回国创业。同一时期,君实生物信达生物先后成立,这些企业成为中国创新药事业的先行者,也是如今创新药首批成果的栽种者。

不过,当时的中国制药工业还是仿制药的天下。投入不多、风险极小,手握几个仿制药的药企赚得盆满钵满。“十亿投入、十年周期”,外部资金望而却步。为了解决资金难题,徐霆将回国的初衷——重组人凝血VIII因子和VII因子项目转让给了正筹划转型的正大天晴。随后,徐霆将研发方向转向了生物类似药,并一度成为国内生物类似药产品线数量最多的企业,但当初的30多个单抗和蛋白生物类似药最后卖掉了20多个。早期的技术转让,为康宁杰瑞积累了原始资本。徐霆说,虽然这期间做新药的想法一直没有改变,但当时他还面临一个更让人头疼的问题——两眼一抹黑的新药研发与监管政策。

“今天回过头看,当年大分子药物的1到15类分类中有很多东西是十分模糊的,搞不清楚审评制度的要求是常有的事;第二是那时临床获批的时间是非常不确定的,我们曾经有一个阿达木单抗的类似药项目,等待了3年才拿到临床批件,拿到的时候直接就放弃了,因为太晚了。”实际上,等待3年就拿到临床批件,已经是当时较快的审批速度。这种源头的不可控让制药人心生不安。

经历最初十年“摸着石头过河”,康宁杰瑞是幸运的——从“筹钱做药”一步步走到了“卖药赚钱”。如同众多进入商业化前夜的创新药企一样,康宁杰瑞的战场从实验室转移到了市场。

“找朋友”与“搭台子”

初代Biotech的商业化设想

迈入商业化阶段,康宁杰瑞想好怎么做了吗?

KN035是探路的首个商业化产品,康宁杰瑞为其选定了合作开发路径。2020年,康宁杰瑞与先声药业、思路迪医药订立合作协议。其中,康宁杰瑞作为KN035的原研方负责生产和质量,思路迪医药负责肿瘤领域的临床开发,先声药业则负责在中国大陆注册上市后的独家商业推广。

在徐霆眼中,这是性价比最高的方式。“现在的PD-(L)1已经是一个普药了,就跟阿司匹林一样。我只需要告诉医生这是一个什么药物,再告诉医生这个药的特性,让它迅速进入几千家医院,这就是KN035上市后要完成的事。如果花几年时间自建团队再进医院,来不及也不划算。”徐霆说道。

“找朋友”的手段不仅用在了成熟药物上。去年8月,康宁杰瑞与石药集团就Her2双特异性抗体KN026在中国内地的乳腺癌、胃癌适应症开发及商业化权利达成合作。康宁杰瑞将获得1.5亿元的首付款和最高可达8.5亿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两位数的分层销售提成。同时石药承担KN026乳腺癌及胃癌适应症的后续的临床开发。由于Her2阳性乳腺癌和胃癌的竞争态势,和石药结盟可以加速临床开发和将来的市场推广。

PD-L1“找朋友”、双抗KN046“搭台子”——创业13年,康宁杰瑞董事长徐霆的商业化蓝图

图片来源:康宁杰瑞制药供图

在成熟药物已经完成前期学术推广和临床普及,或研发中药物还需持续投入的背景下,选择与拥有现成商业团队的药企合作,是提前部分兑现管线商业价值、降低持续投入的两全之策,还能通过资源优势互补,加速在研产品的临床开发和商业化进程。

对于康宁杰瑞而言,“节约火力”是因为它还拥有一个更需要猛攻的地带,那就是双抗药物KN046。作为一款靶向PD-L1/CTLA-4的双特异性抗体,KN046在中国、美国及澳大利亚已开展20余项涵盖10多类肿瘤疾病、处于各个阶段的临床试验。其适应症包括非小细胞癌、肝癌、胰腺癌三阴性乳腺癌食管癌胸腺癌等,即将在2022年申报上市。

目前,全球仅有4款双抗药物先后上市,包括Trion/Neovii的Removab(2017年已退市)、罗氏/中外制药的Hemlibra,安进/阿斯利康的Blincyto以及强生EGFR/c-Met双抗Rybrevant。其中A型血友病药物Hemlibra已在国内获批上市,为目前唯一一个在国内获批的双抗。

在抗肿瘤的双抗药物方面,康宁杰瑞的KN046及康方生物的AK104进展靠前。康方生物创始人兼董事长夏瑜曾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AK104的商业化要“自己干”。无独有偶,在KN046的商业化方面,徐霆也选择了“自己搭台”。

与PD-1的“普药”销售模式不同,KN046在具有先发优势的同时,也面临前路无人趟过的挑战。怎么进行学术推广,让医生下处方?进不进医保?不进的话如何放量?怎么推进多方支付以负担新药的定价?这些都是摆在徐霆面前的新问题。

在徐霆的设想中,KN046承担着两个使命,一是打造“PD-1升级版”的概念,给那些PD-1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或不适用的癌症患者以新的治疗希望;二是借KN046这个产品打上康宁杰瑞的烙印,“一提到046就想到康宁杰瑞,一提到康宁杰瑞就想起046。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自建团队去教育市场完成的事”。

提到KN046定价时,徐霆的回答很诚恳:“KN046的定价取决于医保支付和竞争对手两个因素。”。

正如徐霆所言,正因为药政对于药价的指导作用,做药人要获得可持续的利润空间,必须寻求海外市场的支持。“046在国内要解决的还是可及性和医保支付能力的问题,最终目的还是覆盖尽可能多的患者人群。而在海外市场,046将解决更多商业回报的问题”。

在海外市场,康宁杰瑞选择了通过孤儿药路径尽快推动产品上市。2020年至今,KN035用于治疗胆道癌软组织肉瘤、KN046用于治疗胸腺上皮肿瘤、KN026及KN046用于治疗胃癌及胃食管连接部癌的联合疗法先后获得FDA孤儿药资格。申请孤儿药资格认定,被视为一种快速上市策略——先上市,再拓展适应症并开发市场。

至此,康宁杰瑞描绘出一张初代创新药企的商业路线图——将有限的净利与预算投入到最具商业潜力的重磅产品;国内以进入医保目录为最大目标,海外市场则成为利润承载市场。这番策略是否显效,或许要等待相关药物如期获批后才能见分晓。

行业并未进入寒冬

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捱到春天

自家药物在海外上市是包括徐霆在内不少国内做药人的愿景。这既说明了新药的临床试验结果获得成熟市场的肯定,也意味着药物的利润有了可预期的保障。但愿景之所以美好,一部分原因正是因为难得。

随着2015年我国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大批海归科学家回国投身创新药事业以及业外资本源源不断涌入,我国创新药事业进入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期。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我国首次申请上市新药项目数量达到198个,超过2020年全年;上市新药数量则达到97个,创下历年新高。根据申报项目数量,预计2022年上市新药数量还将迎来更大幅度增长。

新药临床试验项目数量也持续增长。2018年以来,CDE批准的新药临床试验项目数量增速在30%~40%左右。2021年新药临床试验项目数量增速回升至40%以上,其中III期临床试验项目数量突破性增长达378项,同比增速达36%。

PD-L1“找朋友”、双抗KN046“搭台子”——创业13年,康宁杰瑞董事长徐霆的商业化蓝图

图片来源:康宁杰瑞制药供图

2021年,在全球创新药交易中,中国交易数量仅次于美国。国内共计2个创新药获得FDA批准上市,另有10个创新药项目处于NDA/BLA阶段。

可以说,以徐霆为代表的这一代创新药研发者和企业家,见证了创新药培育的土壤从一片荒漠演变为一方沃土,曾经播种都难的创新药事业迈入了成果收获期。

然而,热潮之下也有冷静思考的声音传出。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前首席科学家徐增军就表示:“目前阶段,first-in-class的新药还没有看到,也不能说没有,但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此外,一向对创新药表示出“买单”态度的资本也悄然生变。过去几个月,医药企业IPO破发不再是意外事件。依靠PPT展示漂亮的研发管线,却无产品商业化的生物制药企业面临估值和融资的双重滑铁卢。

徐霆并不讳言“泡沫”的存在,他认为,过去适度的泡沫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行业发展。而眼下已经或即将到来的“挤泡沫”,也意在不让生物医药产业在虚假繁荣之下出现倒退,而是回归理性与健康的成长。“资本就看热门靶点,没有热门靶点就融不到钱。最后出现了热门靶点研究扎堆,临床资源浪费的局面。挤掉这样的‘泡沫’,对行业和资本都有好处”。

行业或许还未进入最严酷的寒冬,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捱到春天到来。徐霆认为,需要担心的并不是“内卷”,因为优胜劣汰是行业规律,最终仍有一批企业能够活下来。股市出现破发很正常,“值得担心的是以上市为目的来做药,我去买专利也好、引进产品也好,如果我的最终目的是在上市后卖掉这家公司,这是行业也是资本市场的监管机构不愿意看到的。”

而对于行业热议的First-in-class和Best-in-class,徐霆认为,这不应该成为做药的目的。“做药的目的始终应该是解决临床需求。比如现在阿司匹林用得很好,没有必要再去做一个跟阿司匹林竞争的新药物。”他补充道。

《仿制药的真相》一书描述了这样的情境:仿制药的生产者们在美国药监局门外彻夜排队,谁先叩开大门,谁就能率先抢占专利药以外的市场并能获取独占利润。这时,谁在大量同质化的研发中跑在前面,谁就是胜者。但显然,拼速度的法则在创新药领域并不总是适用,谁能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才是创新药研发的题中之义。

者手记|药物写进处方才是创新药企业的成功

或许到今天,像徐霆一样的我国初代创新药企掌舵者们才深刻明白,中国的创新药不能只活在PPT或路演材料里,只有成功写进处方,创新药企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闭环才算完成。

在接到获批上市的喜讯后,创新药企业开始尝试用不同的路径把药卖到患者手里:授权合作、建销售团队,甚至是在研发后期就将部分项目授权出去。这是因为创新药企业手中只有有限的硬币,必须投入胜率最大的闸口。而在上市后,药企还面临压价上量还是保价自销等诸多选择。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至今,我国在临床的新药项目已超过1600个。按照一半的成功率,800个药品将面临不同程度的商业化挑战。

记者:陈星

编辑:梁枭

视觉:邹利

排版:梁枭 马原

每日经济新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