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技人才减负赋权!四川再次修订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四川省科技创新人才项目立项)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徐莉莎

【案例点击】

近年来,四川省持续优化科技计划管理,为科技人才松绑减负放权赋权;注重成果转化激励,让科技人才劳有所得、名利双收,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改革优化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了四川省科技计划的基本架构,赋予项目牵头单位和项目负责人更多自主权,持续减轻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强化改革政策落地落实。

【背后解码】

时隔四年,四川再次修订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8月中旬,备受关注的《四川省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简称《办法》)出台。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王晓光欣喜地发现,《办法》中有不少为科研人员赋能的条款:需要调整合作单位的,由项目牵头单位自主调整;单位须为项目配备科研助理,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在不降低考核指标的前提下,负责人可自主调整项目参与人员、研究方案、技术路线等事项。

也是在8月中旬,财政厅、科技厅联合端出减负赋权的“大餐”,出台《关于改革完善省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当中提出,将设备费预算调剂权下放至科研单位,除设备费外的其他费用预算调剂权全部赋予科研人员。扩大结余资金留用自主权,科研项目完成任务目标并通过综合绩效评价后,结余资金留归项目承担单位使用。

“打酱油的钱也能用来买醋了”,王晓光说,这些改革符合科研规律,减负与放权并重,给了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就拿资金管理模式来说,《实施意见》明确,年初编入省级部门预算的科研项目经费在预算批复后、省级其他科研项目经费在资金文件下达后30日内,财政科研经费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方式拨付至单位基本存款账户,切实加快经费拨付进度。“科研工作者就不用‘等米下锅’!”

“从科研经费中列支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用不纳入‘三公’经费统计范围,不受零增长要求限制。”这一条也让王晓光印象深刻,科研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日益增多,这样的改革符合科学研究规律。

在四川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王楠看来,这两个文件重构了省级科技计划布局,完善了科研项目管理制度,改进了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在项目管理上做“减法”、在人才政策上做“加法”,换来创新创造活力释放的“乘法”效应。

另一方面,科技厅还注重成果转化激励,让科技人才劳有所得、名利双收。在四川,一项探索被称为“科技小岗村”改革。它将职务成果由单位所有变为单位和发明人共同所有,开展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截至去年底,45家试点单位已完成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1100余项,创办企业500多家,吸引投资近110余亿元。

当前,“科技小岗村”实验已迈入“2.0时代”。四川已布局在7个单位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改革试点。现行相关规定明确科研院所和其下属具有法人资格的正职领导,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只能获得现金奖励,不能获得股权等其他奖励,这无形中就降低了领导干部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

为激发他们鼓励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省农科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省食用菌研究所和划入省农科院后的省畜牧科学研究院、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对作为科技成果主要完成人或对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正职领导正逐步探索开展科技成果持股改革试点。同时,允许这些单位的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以“技术股 现金股”形式持有股权。对正职领导给予股权奖励的,需经单位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且任职期间不得进行股权交易。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