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融“十四五”时期有了“导航仪”,这些规划您读懂了吗

8月26日晚,北京市金融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正式下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下称《规划》)。《规划》的实施时间为2021年至2025年,并展望2035年。未来三年乃至十几年,北京将在资本市场、地方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以及金融对外开放等方面有哪些布局谋篇?又将有何深意?《规划》成为观察首都金融的最佳“导航仪”。

在“十三五”期间,金融业保持北京全市第一大支柱产业地位,已经成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关于未来金融业规模与资本市场发展类指标,《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北京金融业增加值将实现1万亿元左右,“迈入”万亿关口;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将达到1000家左右。2020年时,以上两组数据分别为7057.1亿元与650家左右。

支持北交所发展金融科技 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国际合作

如果提到北京近年来金融业发展的最大亮点,毫无疑问北京证券交易所(即“北交所”)的设立并成功开市,首屈一指。

2021年9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服贸会开幕式上宣布“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随后第二天,即2021年9月3日北交所完成了工商注册,正式成立;两个月后,即2021年11月15日,北交所成功开市。

《规划》中明确,北京在“十四五”期间,将服务新三板改革,建设北交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值得关注的是,《规划》首次提出支持北交所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科技在新三板、北交所的应用,提升数字化基础建设,打造更加智能、科技的服务体系。

而重视金融科技创新、具备“金融 科技 数据”叠加优势,已成为北京金融业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色,尤其对于资本市场建设。

去年,北京在全国率先启动并公示了首批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项目。该试点工作因“肩负”促进中国资本市场数字化转型、完善资本市场金融科技监管机制的任务,因此也被业界、媒体称为“证监会版‘监管沙箱’”。

在北京首批拟纳入试点的16个项目中,牵头申报单位包括了4家市场核心机构、4家证券公司、5家基金管理公司、1家信用评级机构以及1家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运营机构。尤其引起业界关注的是,北京首批项目中出现了首个数字人民币涉足证券行业的试点应用。

北京是北交所总部所在地,同时亦是开展了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与数字人民币两大试点的城市。因此,未来在资本市场建设、特别是支持北交所发展金融科技方面,北京充满“想象空间”。

除此之外,北京在《规划》中也重申了“加强北京股权交易中心(即‘北股交’)与新三板、北交所对接”“扩大新三板挂牌和北交所后备企业资源库”“推动全国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到北交所上市”等项内容。

《规划》亦表态,北京将以北交所为引领,进一步完善股权、债权、期权期货等金融市场功能,提升交易深度和市场流动性。同时,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国际合作。

健全对金融风险全方位监测、评估、预警及应对的长效机制

地方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与金融风险的预警、防范,成为当前考验各地金融监管部门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

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严格防范和有序处置金融等领域风险”和“提升开放监管能力”的工作目标。对此,《规划》在第十二章中以“完善地方金融法治环境”“强化金融风险防控机制”“提升地方金融监管能力”“持续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及“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六方面,展示了北京未来在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中的主要工作和目标。

关于强化金融风险防控平台与机制建设,据记者了解,当前正成为地方金融监管的一项重要“前置”性工作。但这项工作却面临挑战。一方面,当前中央授权由地方负责监管的地方金融组织种类较多,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地方普遍存在人员编制不足的现象,因此,各地在防范和处置金融风险时压力大、责任重。

《规划》显示,北京将“健全对金融风险的全方位监测、评估、预警及应对的长效机制”。但据记者的了解,北京的平台系统构建还整合有企业上市服务等模块。

8月16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的《市金融局首都金融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安全服务项目测试评估认证服务采购项目成交结果公告》显示,北京将通过搭建功能完整的应用支撑平台,建设辖内交易场所数据监测系统、私募股权基金业管理系统、金融业节能减排监测系统、企业挂牌上市服务系统、在京法人金融机构信息管理系统、挂牌上市后备资源企业管理系统和配套基础设施。

据悉,首都金融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同时还将扩展北京市“7 4”类地方金融组织中的融资担保公司和小贷公司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形成对首都金融相关基础数据的统计分析、部分行业发展的监管监测,从而实现强化北京地区企业服务和金融风险防范的目标。

此外,近期北京市金融监管局的相关主管领导,还曾就跨模态数据融合、全栈式机器学习等监管科技进行过多方调研,旨在为北京地区金融监管、风险防范以及非法集资处置工作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听取多方意见,加强北京地方金融监管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在京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集团“走出去” 打造金融业双向开放新高地

近几年,伴随着北京“两区”建设102项涉金融领域政策被逐一推动落实,在金融业改革与对外开放方面,北京跑出“加速度”,成为众多标志性重磅级的中外资金融机构落地展业的首选之地。

北京市金融监管局曾披露,2021年时,落地北京的中外资金融机构为49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17家。包括首家外商独资保险资管公司、首家外商独资货币经纪公司、首家外商独资持牌支付公司,首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等齐聚北京。9家央企也已陆续在京新设产业资本投资公司。北京带动全国金融业改革与对外开放进一步提速。

在吸引“落地”的同时,面对2025年乃至2035年,《规划》显示,北京将持续推进金融领域“两区”建设,打造金融业双向开放新高地。

“双向开放”的具体工作目标,不仅体现在支持外资金融机构在华发展,据《规划》披露,还将在打造“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枢纽、稳步助推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得到逐步落实。

在这两方面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北京明确提出“鼓励在京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集团‘走出去’,依法合规参与国际金融市场活动”以及“鼓励辖内银行提升跨境金融服务水平,创新面向国际的人民币金融产品”。

而在推动跨境金融稳健发展方面,《规划》显示,北京将支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开展境内证券投资业务,参与北交所交易。

虽然北交所至今成立尚未满一年,但8月2日在2022新京报贝壳财经夏季峰会开幕式上,全国股转公司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主任、北交所办公室主任龙海洋曾表示,境外投资者对北交所十分关注,部分资金已通过QFII、RQFII参与市场投资。

此外,在主动发出“北京声音”方面,《规划》透露,北京将常态化举办“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会议”等。支持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对话交流,服务金融监管部门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多边合作、金融监管双边合作。

关于“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即‘G-SIFI’)会议”,准确而言,截至2021年末在金融街论坛上已连续举办了两届。特别去年,即在“2021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会议”上,北京对外发布了《气候友好银行北京倡议(草案)》(即《北京倡议》),成为我国首次主导提出的支持金融机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性倡议。

《规划》披露,北京未来也将与高端国际金融组织建立多元共赢的金融合作平台,提升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北京深入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增强首都金融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黄鑫宇 编辑 徐超 校对 卢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