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估慈善信托的慈善效果(如何评估慈善信托的慈善效果分析)

随着慈善信托备案数量和备案规模的持续增长,慈善信托的运行效果也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截至2022年8月底,信托公司和慈善组织累计备案了934单慈善信托,备案规模达42.5亿元,信托目的涵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列举的全部慈善领域。如何评估慈善信托的慈善效果,慈善项目如何增进了社会公共利益,是慈善信托实践者和监管部门共同关注的问题。

评估慈善信托慈善效果的意义

(一)利益相关方知情的需要

慈善信托的运行效果受到出资人、委托人、政府部门、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关注。对于出资人、委托人来说,慈善信托的灵活透明是其选择这种方式开展慈善活动的重要原因。因此向出资人、委托人清晰地展示慈善效果,是慈善信托优越性的体现。对于政府部门来说,通过了解慈善信托的慈善效果,不仅有助于加强对慈善信托的监督,而且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政府让渡税收利益所增进的社会公共利益。对于社会公众来说,受托人充分披露慈善信托的慈善效果,有助于提升项目透明度,提升社会公信力。

(二)受托人管理能力提升的需要

慈善信托的运行效果也是受托人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通过对慈善信托的慈善效果进行评估,可以清楚地了解慈善项目实际产生的效果,有助于加强慈善项目管理,监测慈善项目执行情况,促进受托人与慈善项目相关方的沟通。用科学严谨的方式对慈善信托进行效果评估,还有助于发现慈善项目实施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有针对性地提升慈善项目实施效益。

(三)慈善信托持续发展的需要

慈善信托的设立仅仅是开始,在信托期限内运用好慈善信托财产,高效实现慈善目的和慈善效果,是慈善信托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慈善法》《慈善信托管理办法》都提出对慈善信托进行评估。近年来,慈善信托的期限向更为长期、灵活的方向发展。截至2022年8月底,期限为5年以上的慈善信托有187单,永续慈善信托143单,无固定期限的慈善信托282单。因此,对慈善信托的慈善效果进行评估,有助于促进慈善信托的持续规范发展。

慈善组织评估慈善效果的经验

慈善组织的评估主要有两种形式,包括机构层面的社会组织等级评估,以及慈善项目层面的第三方评估。

(一)机构层面的社会组织等级评估

社会组织等级评估的政策法律依据是2010年民政部颁布的《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民政部令第39号),由民政部门组织,由评估机构根据评估标准对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进行全面评估,并作出评估等级结论。评估等级分为5个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5A级、4A级、3A级、2A级、1A级。评估等级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等优惠政策、政府资助或奖励挂钩,可在开展对外活动和宣传中作为信誉证明出示。

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偏重机构治理和风险控制,更多关注社会组织规范性建设,实现以评促管的目的。相同类型的社会组织执行统一的评估标准。根据《民政部关于印发各类社会组织评估指标的通知》,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全国性学术类社团、全国性公益类社团、基金会(慈善组织)、社会服务机构分别适用相应的评估指标。公益项目绩效是基金会(慈善组织)等公益类社会组织等级评估的重要内容,主要从慈善项目规模、项目公益性、项目运行管理、项目专业性、项目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项目效果方面,关注项目目标达成情况、社会影响力、服务国家战略情况等内容。

(二)项目层面的第三方评估

慈善项目第三方评估一般是由慈善组织委托独立第三方机构对其实施的慈善项目进行评估,或者由资助方委托独立第三方机构对所资助的慈善项目进行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项目成效、流程管理、项目影响力等。我国早期的慈善项目第三方评估有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委托第三方对“希望工程”项目进行评估,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委托第三方对“幸福工程”项目进行评估等。随着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和慈善理念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开始对所实施的慈善项目进行第三方评估,并将慈善项目评估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在项目设计、项目经费等方面充分考虑第三方评估的需求。

与社会组织等级评估不同,项目第三方评估根据慈善项目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解决的不同问题进行个性化设计。首先,并未有统一的评估指标体系。其次,评估的时点可以是项目实施期间的过程评估,也可以是项目结束后的结果评估。再次,评估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评估方法产生不同的评估成本。如采用问卷法、观察法和访谈法等方法,对项目关注的目标群体进行需求调研和评估,并根据调查评估结果对慈善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完善设计;又如采用实验评估方法,严格选取干预组、对照组,分析公益项目对目标群体的实际效用及其影响机制等。

如何评估慈善信托的慈善效果

(一)慈善支出的金额或比例

慈善支出是实现慈善信托目的的体现,是慈善信托财产管理运用的核心。对于慈善组织,遵守慈善支出比例的规定是绩效评估的重要内容,也是慈善组织取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前提。对于慈善信托,尽管法律法规没有作硬性的支出金额或比例要求,委托人和受托人可以灵活约定,但实际支出金额或比例是慈善信托价值观的体现。慈善信托不应成为委托人财产代持的渠道,而应通过对信托财产的运用真正惠及公众并增进社会福祉。

(二)慈善项目的规范管理

慈善项目的规范管理是实现慈善目的的重要保障。一是要有明确的项目目标和实施计划,目标设定应符合项目实施地区和受益群体的实际需求,项目计划中相关方职责清晰,分工明确,时间规划合理。二是对慈善项目的执行进行有效管理及监测,要加强对项目执行人的监督,检查项目实施凭证、受益人签收单据等过程性资料,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必要时可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慈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指导项目人员更加高效地实施项目,取得更好慈善效果。

(三)受益人受益和项目影响力

受益人是否真正受益,以及慈善项目产生的社会影响,是慈善信托慈善效果的具体表现。在受益人受益方面,不仅要关注直接受益人,也应关注对间接受益人的影响,如受益人家庭、社区发展等;不仅关注受益的人数和资金投入等数量指标,也应关注受益人实际受益的程度,是否真正从慈善项目中受益。在项目影响力方面,应关注慈善项目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了社会问题,是否增进社会整体利益,是否促进政策创新等,是否具有长期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本文源自金融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