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北京首批项目|中证报价:助力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监管

因“肩负”促进中国资本市场数字化转型、完善资本市场金融科技监管机制的任务,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全国首批试点工作去年在北京启动时,被业界和媒体称为“证监会版‘监管沙箱’”。

有申报机构注意到,北京地区试点中,资本市场核心机构参与度比较高。“整个资本市场各个角色在数字化转型中的思路和想法,特别是一些核心机构的做法,是我们参与项目申报、遴选过程中沟通、交流最多的地方。”一位机构人士回忆道。

2022年中秋刚过,为全面展现首批项目特点,同时也对北京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工作进行回顾、展望,北京证监局、北京市金融监管局共同组成的“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北京)专项工作组”(即“北京工作组”)与新京报贝壳财经联合推出了“独家揭秘北京首批项目”专题。

事实上,北京地区首批试点项目中3个属于“监管科技类”、2个属于“合规科技类”、6个属于“行业平台类”(注:有项目同时属于多种类型),而同时属于这三种类型的项目,只有作为市场核心机构的中证机构间报价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证报价”)牵头申报的“基于区块链的证券业务电子签约与存证服务平台项目”。

从公示表显示的创新点和功能服务上看,除了能够为证券行业合同数字化程度不高、人力物力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外,中证报价本次申报的项目还能够化解证券行业因内外勾结、伪造印章等手段开展业务导致的“萝卜章”“阴阳合同”等风险,以及发生业务纠纷时面临的取证手段有限、证据效力不高等问题。

“证券行业对电子签约与存证服务存在现实需求,电子签约与存证服务的有效供给不足,技术驱动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存在明确的政策导向和市场预期,这是中证报价开展电子签约与存证服务创新的业务基础。”谈起项目为何能够脱颖而出时,中证报价总经理陆华这样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与此同时,他也披露了基于区块链的证券业务电子签约与存证服务平台项目部分情况。

公开信息显示,中证报价成立于2013年2月,是经证监会批准并由中证协按照市场化原则管理的金融机构,主要负责运营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与服务系统和场外证券业务报告系统,致力于打造我国场外市场中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股东单位主要为证券交易所等证监会系统单位和证券公司。

接入证监会中央监管链的首个应用场景

新京报贝壳财经:基于区块链的证券业务电子签约与存证服务平台项目是否已经上线运行,成效如何?

陆华:中证报价本次“入箱”的项目,已于2021年下半年完成了上线及试运行。

作为接入证监会中央监管链的首个应用场景,中证报价项目团队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围绕签约业务监管数据模型和证监会监管链跨链报送工作,做了多次讨论和修订。成功实现了签约业务监管数据通过“场外联盟链”与证监会监管链的实时跨链同步,截至目前已实现4.3万余条核心业务数据实时跨链同步。

同时,场外联盟链也实现了与中国证券业协会“证联链”实时跨链同步功能,截至目前实时跨链同步2500多万条链数据。相关数据涉及126家证券基金行业机构的3000多只资产管理类金融产品,在科技创新、监管启发等方面具有先导意义。

新京报贝壳财经:关于金融科技布局,中证报价未来有何目标?

陆华:中证报价未来在场外市场监测监控和行业市场服务等方面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市场需要叠加疫情,电子签约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新京报贝壳财经:电子合同签约平台和存证技术,金融科技公司使用较多,例如信贷

领域的债权类合同。目前其在资本市场上的应用情况如何,有何特点?

陆华:合约是资本市场各项业务中最为通行,应用最为广泛的业务载体和业务实现形式之一,是能够串联起市场参与各方属性、权责、行为、信用的“牵牛绳”,既是市场运行的关键环节,也是自律管理、市场监控、稽查执法的重要抓手。尤其在标准化程度低、信息披露不充分的场外业务中,合约的作用和影响更为凸显。

伴随资本市场转型与多元化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各项业务签约环节产生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线下签字及盖章真伪难辨,为违规操作留下了空间;人工处理方式无法杜绝非法修改、虚假记载、重大遗漏等弊端,容易出现业务风险,同时会影响业务系统及时、准确、全面获取业务数据;大量的纸质签约、资料扫描、邮寄流转等线下手工作业,使得人力、物力及时间成本进一步加大,运营效率低下。

近年来,无论是监管机构,还是市场参与主体,都已深刻认识到加快推进合约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新冠肺炎疫情对投资者形成非面对面的习惯起到了加速作用,电子签约在资本市场的应用场景持续拓展,从法律法规到业务和技术支撑的各项配套体系也在加速完善。例如,在证券公司财富管理、场外衍生品、托管结算等业务中,电子签约已经成为重要的协议签署方式之一,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证券行业电子签约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行业标准缺失、系统重复建设、系统隔离、数据融合困难等问题,对行业高质量数字化转型提出了挑战。

正是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在证监会、证券业协会、基金业协会指导下,中证报价依托行业公共服务模式,以行业共建、共享、共治的方式,联合行业经营机构共同探索、建设和运营“中证易签”电子签约与存证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在更好地满足资本市场数字化转型需求的基础上,力求通过充分发挥行业公共服务的独立性、公信力和行业互联互通优势,为助推行业数字化运营、加强市场风险监控、提升科技监管效能贡献一份力量。

北京首批试点项目呈现“融合创新”

新京报贝壳财经:科技企业在金融科技创新中承担什么角色和作用,以及你对科技企业与持牌机构更好地开展合作有何建议?

陆华:金融科技创新试点被誉为“证监会版‘监管沙箱’”。除了少数机构独立申报外,大多采取“搭伴入箱”的模式,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创新型科技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

在我看来,北京首批试点项目在技术应用上体现了“融合创新”特色,既涉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也包括安全多方计算、联邦学习、云原生、信创等复合交叉技术应用。金融科技企业汇集大量的金融科技高端人才,通过与持牌机构开展合作,不仅可以提供数据基础和新兴信息科技的支持,而且将加速新兴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推广,加强金融与科技业态融合、与国际金融市场和最新科技前沿成果接轨,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注入活力。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黄鑫宇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杨许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